下面是我在院系组织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答辩中的讲稿。与这个博客不一定有什么关联,仅仅只是存放。
大家好,我是 <一团>,来自信科19级X班。我今天的这个答辩,可能和其他人的有点不同,请大家不要惊讶。
当我在为这个答辩做准备的时候,我就在思考,优秀毕业生答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。最俗套的答辩,无非是每个人都走上台来,介绍一下关于自己大学四年的一些事实,以试图证明自己是毕业生中最优秀的那些。那我也没有办法脱离这个俗套(台下笑),因此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有关我的事实。
我确实有优异的学习成绩,GPA 3.**,排名靠前,也积极参加教学工作,当过 <某课程> 实验班的助教,为一整个年级的同学进行了 <某课程> 机考的命题。我积极参加竞赛,在大一的时候拿过 <某比赛> 的区域赛金牌,也在之前的每年获得过三好学生和一些名字各异的奖学金。我也在 <姓> 老师的实验室里参与了科研工作,目前有一篇有关 <领域> 的论文发表于 <会议>’23 上。此外,我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,在休闲时间参与了GitHub开源项目的贡献,以及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辑。
好,那么这些就是关于我的事实了。但是如果在座的各位学过数理逻辑,就会知道把这些真命题放在一起,是不足以构成一个证明的。这些事实确实是我走上这个讲台的资格。但是,我们要思考的是,优秀毕业生究竟意味着什么;尤其是,我们要思考,在北京大学、在北大信科,优秀毕业生意味着什么。我不知道在座同学在入学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,北大到底具有怎样的魔法,才能让它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。
北大没有校训,但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,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。这意味着,GPA、竞赛、科研,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。在北大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爱好与特长,刚才参加本场答辩的同学,有的人会拉小提琴,有的人会围棋,而我的朋友里面,有的人打个游戏都能打到世界第一。这就导致了,北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,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衡量每个人自己的成就,即使是刚才答辩了的各位同学,也各有不同。在座的同学可以成为优秀毕业生,难道信科的另外三四百位同学,就不够好吗?在这样的一个地方,挑选出毕业生中最优秀的那些,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。
而就是这群爱好与能力都各异的人聚在一起,才成就了这个多彩的北大。这个校园给了我们一个平台,让我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、交朋友,因为我会用一种真诚的心对待他们的长处和爱好,就像我知道他们会如此对待我。我想,北大的这种气氛,或者说这种友谊,就是它的魔法。我也希望,这个会议室里的大家,不是竞争者的关系,也不是评判者与被评判者之间的关系,而是能彼此惺惺相惜的朋友。
谢谢大家。